由上海市科委科普处指导、上海技术交易所作为运营载体的科普交易专板,自建设以来,积极探索科普资源供给与产业创新需求深度对接的创新路径。10月28日,《解放日报》以整版篇幅深入报道了上海黄浦区在养老领域的创新突破,其中纳入了上海技术交易所科普交易专板助力认知障碍照护服务市场化探索的具体案例。
在黄浦区,由民政部门牵头,区卫健委、属地街道等多部门协同,“寸土寸金”便不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阻碍。通过盘活存量空间、挖潜社区和街区资源、跨部门机制创新,粉色诊室的“社区记忆门诊”、有“神奇”音乐疗愈的老年养护院、没有棱角只有坡度的外滩周边老小区、普通老公房小区“螺蛳壳里做道场”挖潜出的老年活动站纷纷涌现。一条认知障碍照护转诊的“绿色通道”、一批适老化改造的亮点案例让社区长者颐养天年,也让为老、助老、敬老的氛围日益浓厚。
今年6月,一位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刚带领的团队进行现场用药指导下,于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浦区老年护理医院)接受了仑卡奈单抗新药的治疗。这是该阿尔茨海默病新药首次在全国社区基层医疗机构正式应用,背后则是黄浦区民政局、区卫健委等多部门协同,实现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联动的一次创新探索。
近年来,黄浦区不断深化老年认知障碍照护体系建设,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认知障碍照护服务。自2019年起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项目试点工作以来,黄浦区已实现全区10个街道全覆盖,累计推进全区养老机构完成875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的升级改造。
而今,生活、居住在黄浦区的老年人能便捷获取关于认知障碍的健康教育、风险测评、早期干预、家庭支持、资源链接等服务项目,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推动全社会逐步形成关注、关怀和关爱认知障碍老年群体及其家庭的良好氛围。
来到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楼,一间光线敞亮、配色明朗的诊室令人眼前一亮,上海首家“社区记忆门诊”就在此。两年前,张奶奶出现了记忆问题,直到去年2月,她发现距离家不远的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记忆门诊,便前来求医,经王刚团队的检查,发现尚处于阿尔茨海默病“轻度认知损害期”。经过一年多的坚持不懈到社区医院进行日常认知训练的非药物治疗,今年她还成了新药的首批使用者。
三甲医院认知专家下沉社区医院坐诊,这源自黄浦区民政局牵头打造的老年认知障碍“诊疗+照护”融合模式,通过五里桥街道顾卞裘莉敬老院、豫园街道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仁济医院神经内科等五家单位联手,试点开展“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认知障碍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打通养老机构、社区和社区医院、三甲医院之间的认知障碍医养照护通道。
“我们像一个枢纽,一手对接养老院和社区,一手对接三甲医院和精卫中心。”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浦区老年护理医院)院长张扬说。目前在区民政和区卫健部门搭建的平台下,张扬正带领团队积极探索构建老年脑健康医防融合一体化模式,逐渐形成“科普预防齐参与”“社区筛查早识别”“机构转介快干预”“三级诊疗精诊治”“社区康养长管理”以及“家庭照护优伴随”的认知障碍患者全周期健康服务“豫园模式”。
位于徽宁路的全程玖玖馨逸养护院则是典型的公建民营养老院,目前有认知障碍照护床位124张、护理员38人,认知障碍老人与护理员的比例达到3:1,在中心城区养老院中实属不易。该养护院目前入住率已超88%。
全程玖玖馨逸养护院认知障碍项目负责人林晶介绍,该院已建立黄浦区首个位于养老机构内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心合作护理中心,探索认知障碍非药物与药物同步治疗,为长者提供便捷的评估、诊断、干预和照护等全流程服务。
该院也是首个与瑞金医院神经内科陈生弟团队合作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民营养老机构。由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星太极、瑞金医院神经内科联合发起的“太极拳辅助治疗帕金森病”“太极拳训练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等两个公益项目均被引进全程玖玖的认知障碍照护康复项目中,帮助延缓轻度患者出现的记忆力下降和认知衰退现象。
在全程玖玖馨逸养护院7楼,墙上不同乐器形态的装饰面板内都有玄机,按下按钮就会播放不同的音乐。这是养护院专门设置的“乐享天伦”主题互动音乐疗愈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将声、光、电等多种情绪舒缓元素融入空间设计,如通过不同色彩刺激老人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此外,剪纸、芳香疗愈等活动也都被引入了日常康复项目,帮助认知障碍长者活化五感。
“85后”李扬原本是豫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两年前他开始拓展自己的亚专科——神经内科中的认知障碍,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到王刚的门诊进行学习实践,每天跟随查房,如今已成为“社区记忆门诊”的中坚力量,每周有两个半天的时间坐诊,平均每次要接待十多名患者。
据悉,以往出现认知障碍的患者都习惯先去三甲医院或精卫中心就医。随着城市深度老龄化,认知障碍相关的诊疗、康复等都面临不断增长的需求。张扬介绍,目前豫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立一支由全科医生、内科医生、护士、中医师、康复师、药剂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构成的多学科专业团队。
提高医生、护理员等各方待遇平博pi平博pinnaclennacle,也是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认知障碍照护体系建设的关键。黄浦区则在探索市场化道路上率先迈步。今年9月,上海技术交易所科普专板执业机构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放了“老年认知康复社区照护技术培训服务”受让意向登记结果通知书,公开进场交易流程同步启动。由此,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认知障碍照护一揽子服务有了能市场化“明码标价”的主动权。
记者从黄浦区民政局获悉,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程玖玖馨逸养护院和顾卞裘莉敬老院今年被评为黄浦区认知障碍照护示范机构。接下来黄浦也将继续深化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工作的宣传普及,强化基础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营造全社会共融共助的氛围。
河南中路桥下,外滩街道山北小区的地下车棚入口,有一块被居民评价为“像五星级酒店一样”的指示牌,居民每次去停车,都会油然而生一种要自觉有序停车、注意周边老人和小孩的责任感。
紧邻内环的五里桥街道春江小区,通过近4年来一步一步地改造,小区从普通老公房居住区变成了丰富、敞亮的公共活动空间,一座取名为“格里厢”的家门口服务站,更是让小区老人有了每天念念不忘的“必打卡”点。
整条路都“好吃好逛”、烟火气十足的西凌家宅路,通过“一街一路”改造,沿街的小区内外都增设了座椅、翻新了绿化,黄浦区还利用有限空间在此新修了6处口袋公园,袅袅烟火气中,西凌街区焕发出神采奕奕的新面貌……
2020年,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成为全市首批适老化改造试点街道,目前全区10个街道已累计完成1300余户居家环境的适老化改造,正持续探索实施以“居家—楼道—小区—街区”为一体的整体性适老化改造,串联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场景,为老年居民营造“1—3—5—10分钟”等不同维度的舒适生活圈。
“我们小区,门外的小花园转角都是圆弧形平博pinnacle、没有棱角,小区里也没有台阶的,有高度的地方都做成了坡道,每个细节都是为老年人着想。”一个初秋下午,外滩街道山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林维敏正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小区完成适老化改造后的新变化。
去年4月,外滩街道山北街区“一街一路”建设完成,位于河南中路575弄的山北小区实现了整体性适老化改造、电梯加装工程、3处小区绿化整体规划改造的全面跨越,小区里增设了花架园艺区、夜间泛光照明、太阳能路灯、雨水花园、儿童活动区等设施,小区门口的“云之丘”花园也获得市民、游客的多方称赞。
而今走进山北小区,入口门头上的“如意里”三个字透露着这里曾经的历史情怀,小区内紫藤树下的凉亭、长凳几乎每时每刻都有老年居民们坐着聊天、休息。小区上方,原先杂乱无章的架空线被全部包裹进入黑盒中,藏在树荫下的太阳能照明灯晚上能适时发出柔和的亮光方便居民探路。沿着小区内五彩斑斓的健身步道走一圈,还能随处偶遇供人休息的桌椅、长凳。
小区内的如意里家门口的服务站经过改造后成为居民们的“新宠”,这里配备了老年助餐点、按摩椅、失能老人理疗、微日托等各类老年人急需的家门口为老服务,这个嵌入式为老服务站点可辐射周边2000多位社区老人。
适老化改造中,居民需求与小区现状条件之间的磨合在所难免。林维敏介绍,健身步道铺设到小区最南端一排居民楼时,步道位置与一楼居民晾衣服的龙门架产生了重叠,在此散步、休闲的居民可能会有“撞头”风险。在与一楼居民沟通将龙门架改换伸缩衣架的过程中,部分老年居民担心后者不方便晒大件床单、被褥,对改造持观望态度。
“我们后来找到一款特殊衣架,不仅能横向伸缩、前后推拉,还能上下伸缩……居委会的年轻社工也站出来,愿意随时为需要晾晒被褥的老年居民上门服务,为居民们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林维敏说。
虽然“外滩山北”因自身区位以及效果显著的改造更新,如今成了“网红”小区,但在街道和居民区看来,所有改造的初衷都源自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切切实实为老百姓解决痛点难点。
春江小区位于中山南一路1048号,建于20世纪80年代,小区内有周边最早的一批高层居民楼春江大楼。40年前居民们搬来这里时,大多处于盛年;一晃四十载,不仅居民们慢慢步入老年,小区也开始出现“老年病”。为此,五里桥街道针对小区以独居、高龄老人为主要居住人群的特点,对小区逐阶段进行适老化改造。
而今步入春江小区,虽然近在眼前的内环高架雄健伟岸,小区内却令人豁然开朗,小花园内伫立着一座六角凉亭,一旁的健身器材几乎随时都有老人前来锻炼;小区内通过改造挖潜的50个地面停车位位置划分合理,车辆停放井然有序;独居老人的家中接入了智能水表,居委干部能及时察觉老人异样;儿童天地色彩斑斓,居民楼之间的“缝隙”还“螺蛳壳里做道场”挖掘出一条“春江小巷”供居民种花、休闲。
“春江小巷”也成为小区自治项目的代名词,通过硬件提升激发居民们参与居民区自治共治的热情,带领小区由内而外走上“逆袭”之路。
名为“格里厢”的家门口服务站由此诞生。这是一座由闲置仓库改建而成的2层活动空间,一楼设有居民活动区,具备配药、助餐、儿童友好等功能,卫生间由20余位居民志愿者每天排班轮流清扫,大家都说“比自己家里还干净”。二楼设有书画活动室、城运中心网格,还为居民配备了按摩椅和修脚服务,都是居民们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商量出的高频服务需求。
“居民家中的面积平均在45—50平方米,小户型家庭只有20多平方米,因此大家普遍对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有很高的需求。”龙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丞俊说。小区空间的“捉襟见肘”在“格里厢”改造时尤为显著。由于道路开挖,居民停车成了烦恼。
此时,居民区共建单位恒丰银行伸出了援手,为春江小区居民提供了3个月的免费错峰停车服务。然而,由于银行有严格的保密要求,社会车辆往来可能存在风险。于是,居民区干部、物业和银行方面多次协商修改停车方案,最后划定了合理的路线,并为居民做好了登记,通过高效、有序的管理,及时为居民解决了适老化改造过程中突发的停车难。
今年重阳节,一场为小区百岁老人庆生的冷餐会在春江小区“格里厢”家门口服务站举办,居民区党总支为老人精心准备了生日蛋糕,居民们为老人烹制了长寿面,社工们则带着一份份香甜软糯的重阳糕送到居民区每位90岁以上的老人手中——小区硬件持续升级,暖人心的“软件”也丝毫不落下。
全长333米的西凌家宅路位于黄浦区西藏南路和制造局路之间,因极具烟火气的骑楼街被不少人称为“沪上小金陵路”。2023年,半淞园路街道通过“一街一路”项目,将西凌家宅街区彻底焕新,保留标志性的骑楼街区格局,但外立面粉刷一新,还增设了特色地刻、灯光装置、景观绿植以及设计独特的休憩座椅,沿街杂乱的空调外机也被巧妙隐藏。
老人们有了随时能坐下休憩的“安全感”,沿街商户也有了更鲜明的呈现,街区的整体焕新更是带动了沿线小区内外的适老化改造。其中第一步就是加梯“应加尽加”。
去年7月平博pinnacle,西凌新村成为黄浦区最大的规模化加梯小区,40个门栋实现了加梯100%全覆盖。何雅萍居住的1号楼曾被判定为“不适合加梯”楼栋,经过居民区党总支、物业以及区相关部门的合力推进,影响居民楼加梯的水泵房成功完成位移,让“不可能”加梯变为可能,更让楼内几年未曾下楼的老人终于能近距离看看西凌家宅路焕然一新的面貌。
啃下加梯“硬骨头”,第二步是在城市家具上下功夫。去年重阳节,南房集团物业公司为西凌新村的老年居民带来了特别的“重阳献礼”,小区内多幢高层居民楼的助老椅和便民服务墙在重阳节当天正式交付使用。楼内居民有了等候电梯时可歇歇脚的助老椅、重物拎久了可搁一搁的便民置物台,南房集团还在小区大楼底层统一增设了爱心助老椅。
“虽然只是细节上的变化,却是给我们老年人莫大的方便。”家住27楼的颜伯伯说,以前买菜不敢多买,生怕等电梯时拎不动,放到地上又难以弯腰再提起来。现在多了这些贴心的适老化设施,方便了老年居民,也让社区干部和子女们更放心老人的安全。